一、 專業名稱及代碼
專業名稱:大數據與會計(3+3)
專業代碼:530302
二、入學要求
中職畢業生
三、修業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職業面向
所屬專業大類 (代碼) |
所屬專業類 (代碼) |
對應行業 (代碼) |
主要職業類別 (代碼) |
主要崗位類別(或技術領域) |
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 |
財經商貿(53) |
財務會計(5303) |
會會計、審計及稅務服務 (7241) |
會計專業人員 (2-06-03-00) |
企業會計核算和監督、企業業財流程管控和經營決策支持、企業財務數據分析和運用、企業財務和成本管理、企業稅務管理 |
·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金稅財務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會計能力成熟度認證(CMAC) |
五、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掌握業務財務、共享財務、戰略財務、成本核算與管理、智能財稅、大數據技術應用、業財一體化處理、財務云共享業務業務處理、稅費申報與管理、大數據財務分析與決策等相關技能,適應地方區域企事業單位及會計中介機構等發展需要,面向會計行業的會計職業群,能夠從事會計核算與管理、稅務核算與管理、成本核算與管理、大數據財務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培養規格
本專業畢業生應在素質、知識和能力等方面達到以下要求。
1.素質
(1)思想政治素質: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躬身踐行“兩個確立”。
(2)人文素質:具有融合傳統文化精華、當代中西文化潮流的寬闊視野;具有文理交融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具有健康、高雅、勤勉的生活工作情趣;具有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審美立場和方法能力;奠定個性鮮明、善于合作的個人成長成才的素質基礎。
(3)職業素質:具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修養,具有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堅持職業操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管理素質;腳踏實地、嚴謹求實、勇于創新。
(4)身心素質: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和生理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的習慣,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健康標準;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積極樂觀的態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品質。
(5)創新素質:關注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具有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積極參與,樂于分享,敢于擔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領導力;掌握創新思維基本技法,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與建構策略方案的能力;思維活躍、行動積極,具有自我成就意識。
2.知識
? 熟悉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支付與安全等相關知識;
? 掌握會計、經濟、財政等基礎知識;
? 掌握最新企業會計準則相關知識;
? 掌握業務財務會計、共享財務會計、戰略管理會計知識;
? 掌握稅費核算與管理、成本核算與管理、企業財務管理知識;
? 掌握大數據技術基礎知識;
? 掌握業財管理信息系統、大數據財務分析相關知識。
3. 能力
? 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 具備文字、表格、圖像的計算機處理能力;
? 具備云會計核算能力,能夠融業務于財務,在準確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為業務部門提供必要的財務服務;
? 具備納稅事務處理能力,能夠正確計算、申報各種稅費并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能夠進行基本的納稅籌劃和納稅風險控制;
? 具備一定的戰略管理會計能力,能夠利用常見管理會計工具幫助企業進行財務、業務信息的處理、分類、分析、輸出,提供企業決策所需的信息;
? 具備一定的成本管理能力,能夠合理選擇產品成本核算方法,幫助企業核算、分析、控制成本;
? 具備一定的財務管理能力,能夠運用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中小微企業籌資、投資及營運方案的分析;
? 具備一定的大數據抓取與分析能力,能夠撰寫財務分析報告。
六、課程設置及要求
(一)課程體系架構
1.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及安排
強化基礎素質,圍繞人的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包括入學教育與軍訓、軍事理論、思想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高等數學、信息技術基礎、信息技術基礎考證強化訓練、新一代信息技術導論、高職英語、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視鑒賞、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基礎、勞動教育、四史教育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講座,合計46學分。
2.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及安排
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目的在于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素質,為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包括職業素養課程、創業管理實務、數據分析基礎、經濟學基礎、管理學基礎、1+X職業技能證書培訓、會計信息系統、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合計23學分。
3.專業課程設置及安排
專業課程設置結合會計職業崗位資格要求,歸類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構建適合學習的專業技能課程,主要圍繞會計業務核算、財務管理等項目開設。包括財務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智能化成本核算與管理、ARE綜合經營管理實訓、智能化財務管理、大數據審計基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智能化稅費核算與管理、戰略管理會計、財務大數據分析、畢業設計、崗位實習(一)、崗位實習(二),合計68學分。
4. 職業拓展課程設置及安排
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擴大學生自我設計、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的空間,設置職業拓展課程,包括專業選修課、社會實踐、素質拓展、主題思想教育等,合計18學分。
(二)專業核心課程信息表
序號 |
課程名稱 |
課程 類型 |
基準 學分 |
基準學時 |
職業能力培養 |
主要知識與技能點 |
1 |
財務會計實務 |
B |
5 |
80 |
以制造業為背景,培養學生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等政策法規對企業日常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和業務管控的能力 |
采購業務、銷售業務、投融資業務、費用報銷業務、薪酬業務、資本業務、利潤形成與分配業務流程的核算與管理,財務會計報告、業務層和部分經營層管理會計報告編制 |
2 |
戰略管理會計 |
B |
4 |
64 |
培養學生運用管理會計基本工具和方法為企業經營預測、戰略分析和決策、企業績效等管理活動提供財務數據上的支持 |
合理選擇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幫助企業進行戰略管理、預算管理、營運管理、績效管理,編制決策層和部分經營層管理會計報告 |
3 |
智能化成本核算與管理 |
B |
4 |
64 |
以制造業為背景,培養學生利用智能化平臺計算產品成本、分析和控制企業成本費用的能力 |
依托智能化平臺運用品種法等方法歸集和分配各種要素費用并處理相關賬務,編制和分析成本報表;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定額成本法、目標成本法控制產品成本 |
4 |
智能化財務管理 |
B |
4 |
64 |
以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崗位任務為背景,培養學生利用智能化平臺的財務管理工具,提高企業融資、投資、運營分配、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數據建模能力,為分析和決策提供依據 |
運用智能化平臺的財務管理工具,通過建立融資決策模型、項目投資現金流預算模型、往來賬分析模型、庫存智能管理模型、資金運用模型、風險決策分析模型等,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智能分析工具進行財務管理的能力 |
5 |
財務大數據分析 |
B |
3 |
48 |
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企業財務分析,為評估經營風險、改善業績質量、優化財務現金流結構提供決策依據 |
依托大數據分析平臺掌握財務分析方法運用、公司經營、財務、行業數據的收集整理,解讀財務報表,構建業財一體化財務能力指標分析體系和杜邦分析模型,最終撰寫財務大數據分析報告,為企業經營管控、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
6 |
納稅核算與申報 |
B |
4 |
64 |
以稅費核算與管理崗位任務為背景,培養學生稅費核算與管理能力,實現與稅費核算與管理崗位的對接 |
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類稅收、財產類稅收、行為目的類稅收的會計核算,處理各種稅務關系,防范稅務風險,管控稅費成本 |
七、教學進程總體安排
|
課程模塊 |
課程名稱 |
課程 類別 |
學分 |
總學時 |
其中 |
各學期周數/學分分配 |
課程 性質 |
考核方式 |
理 論 |
實 踐 |
第1學期 |
第2學期 |
第3學期 |
第4學期 |
第5學期 |
第6學期 |
19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18周 |
|
通識教育課程 |
入學教育與軍訓 |
C |
3.0 |
90 |
0 |
90 |
3 |
|
|
|
|
|
必修 |
考查 |
軍事理論 |
A |
2.5 |
40 |
40 |
0 |
2.5 |
|
|
|
|
|
限修 |
考查 |
思想道德與法治 |
A |
2.5 |
40 |
40 |
0 |
2.5 |
|
|
|
|
|
必修 |
考查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A |
1.5 |
24 |
24 |
0 |
|
1.5 |
|
|
|
|
必修 |
考試 |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 |
B |
1.0 |
16 |
4 |
12 |
0.5 |
0.5 |
|
|
|
|
必修 |
考查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 |
A |
3.0 |
48 |
40 |
8 |
|
|
3 |
|
|
|
必修 |
考查 |
形勢與政策 |
A |
1.0 |
40 |
40 |
0 |
0.2 |
0.2 |
0.2 |
0.2 |
0.2 |
|
必修 |
考查 |
高等數學 |
A |
3.0 |
48 |
48 |
0 |
3 |
|
|
|
|
|
限修 |
考查 |
信息技術基礎 |
B |
3.0 |
48 |
12 |
36 |
|
3 |
|
|
|
|
必修 |
考查 |
信息技術基礎考證強化訓練 |
C |
1.0 |
30 |
0 |
30 |
|
|
1 |
|
|
|
限修 |
考查 |
新一代信息技術導論 |
A |
1.5 |
24 |
24 |
0 |
1.5 |
|
|
|
|
|
必修 |
考查 |
高職英語 |
B |
6.0 |
96 |
72 |
24 |
3 |
3 |
|
|
|
|
必修 |
考試 |
體育 |
B |
7.0 |
112 |
12 |
100 |
2 |
2 |
1.5 |
1.5 |
|
|
必修 |
考查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A |
2.0 |
32 |
32 |
0 |
|
|
2 |
|
|
|
必修 |
考查 |
影視鑒賞 |
A |
2.0 |
32 |
32 |
0 |
|
|
2 |
|
|
|
必修 |
考查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 |
A |
1.0 |
16 |
16 |
0 |
0.5 |
|
|
|
0.5 |
|
必修 |
考查 |
創新創業基礎 |
B |
1.0 |
16 |
16 |
0 |
|
1 |
|
|
|
|
必修 |
考查 |
勞動教育 |
C |
2.0 |
60 |
|
60 |
1 |
|
1 |
|
|
|
必修 |
考查 |
四史教育(思政類選擇性必修課) |
A |
2.0 |
32 |
32 |
|
|
2 |
|
|
|
|
必修 |
考查 |
公共基礎課程學分和課時 |
小計 |
46 |
844 |
480 |
364 |
19.7 |
13.2 |
10.7 |
1.7 |
0.7 |
0 |
|
|
|
專業基礎課程 |
職業素養課程 |
A |
1 |
16 |
16 |
0 |
|
|
|
1 |
|
|
必修 |
考查 |
|
創業管理 |
B |
2 |
32 |
16 |
16 |
|
|
2 |
|
|
|
限修 |
考查 |
|
數據分析基礎 |
B |
3 |
48 |
32 |
16 |
|
3 |
|
|
|
|
必修 |
考查 |
|
經濟學基礎 |
A |
3 |
48 |
48 |
0 |
|
|
|
3 |
|
|
限修 |
考查 |
|
管理學基礎 |
B |
3 |
48 |
24 |
24 |
|
|
|
3 |
|
|
限修 |
考查 |
|
1+X職業技能證書培訓 |
C |
1 |
30 |
0 |
30 |
|
|
1 |
|
|
|
必修 |
考查 |
|
會計信息系統 |
B |
4 |
64 |
40 |
24 |
|
|
|
4 |
|
|
必修 |
考試 |
|
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 |
B |
3 |
48 |
24 |
24 |
|
|
3 |
|
|
|
必修 |
考查 |
|
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 |
B |
3 |
48 |
24 |
24 |
|
|
|
3 |
|
|
限修 |
考查 |
|
專業基礎課程學分和課時 |
小計 |
23.0 |
382.0 |
224.0 |
158.0 |
0.0 |
3.0 |
6.0 |
14.0 |
0.0 |
0.0 |
|
|
|
專業課程 |
財務會計實務 |
B |
5 |
80 |
64 |
16 |
5 |
|
|
|
|
|
必修 |
考試 |
|
經濟法基礎 |
B |
3 |
48 |
24 |
24 |
|
3 |
|
|
|
|
必修 |
考查 |
|
智能化成本核算與管理 |
B |
4 |
64 |
40 |
24 |
|
4 |
|
|
|
|
必修 |
考查 |
|
ARE綜合經營管理 |
C |
1 |
30 |
0 |
30 |
|
|
|
1 |
|
|
限修 |
考查 |
|
智能化財務管理 |
B |
4 |
64 |
40 |
24 |
|
|
|
4 |
|
|
必修 |
考試 |
|
大數據審計基礎 |
B |
4 |
64 |
48 |
16 |
|
|
4 |
|
|
|
必修 |
考試 |
|
內部控制與制度與風險管理 |
B |
2 |
32 |
16 |
16 |
|
|
2 |
|
|
|
必修 |
考查 |
|
納稅核算與申報 |
B |
4 |
64 |
40 |
24 |
|
4 |
|
|
|
|
必修 |
考查 |
|
戰略管理會計 |
B |
4 |
64 |
42 |
22 |
|
|
4 |
|
|
|
必修 |
考試 |
|
財務大數據分析 |
B |
3 |
48 |
30 |
18 |
|
|
3 |
|
|
|
必修 |
考查 |
|
專業綜合實習 |
C |
8 |
240 |
0 |
240 |
|
|
|
|
8 |
|
限修 |
考查 |
|
畢業設計 |
C |
10 |
300 |
0 |
300 |
|
|
|
|
10 |
|
必修 |
考查 |
|
崗位實習 |
C |
18 |
540 |
0 |
540 |
|
|
|
|
|
18 |
必修 |
考查 |
|
專業課程學分和課時 |
小計 |
68.0 |
1606 |
320 |
1286 |
5 |
11 |
13 |
5 |
18 |
18 |
|
|
|
職業拓展課程 |
選修課 |
|
≥5 |
|
|
|
|
√ |
√ |
√ |
√ |
|
任選 |
|
社會實踐 |
C |
5 |
|
|
|
1 |
1 |
1 |
1 |
1 |
|
限選 |
|
素質拓展 |
C |
6 |
|
|
|
1.5 |
1.5 |
1.5 |
1.5 |
|
|
限選 |
|
主題思想教育 |
A |
2 |
32 |
32 |
0 |
0.5 |
0.5 |
0.5 |
0.5 |
|
|
必修 |
|
職業拓展課程學分和課時 |
小計 |
≥18 |
32 |
32 |
|
3 |
3 |
3 |
3 |
1 |
|
|
|
|
畢業學分課時總計 |
|
155.0 |
2864.0 |
1056.0 |
1808.0 |
27.7 |
30.2 |
28.7 |
25.7 |
19.7 |
18.0 |
|
|
教學計劃總學分為155學分,總學時2864課時;其中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為46學分,占比為29.68%;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學分為91學分,占比為58.71%;選修課學分為16學分,占比為10.3%。實踐性教學課程課時為1808課時,占比63.13%。符合教育部有關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
八、實施保障
(一)師資隊伍
1.隊伍結構
學生數與本專業專任教師數比例不高于25:1,雙師素質教師占教師比例一般不低于60%,專任教師隊伍要考慮職稱、年齡,形成合理的梯隊結構。
2.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應具有高校教師資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具有會計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具有扎實的本專業相關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具有較強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有每5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實踐經歷。
3.專業帶頭人
專業帶頭人原則上應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能夠較好地把握會計學科前沿發展動態,能廣泛聯系行業企業,了解行業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實際,教學設計、專業研究能力強,組織開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強,在本區域或本領域具有一定的專業影響力。
4.兼職教師
兼職教師主要從與本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聘任。要求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具有中級及以上相關專業職稱,能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指導和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指導等教學任務。
(二)教學設施
1.專業教室應達到的基本條件:
專業教室需要配備50人同時上課需要的課桌椅、黑板、投影儀、網絡,滿足專業的理論授課及信息化教學要求。部分教師能夠自由安排桌椅,滿足分組教學要求,滿足實施混合式教學要求。
2. 校內實訓室(基地)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專業配備滿足B類、C類課程,如沙盤模擬經營、職業綜合能力訓練等教學需要的校內實訓基地,配備專用教學軟件。專業課程教學的軟件、硬件設施通過正常的淘汰更新制度保證其科學性、先進性。
3. 校外實訓基地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與行業企業建立緊密型校企合作關系,建立能夠為專業學生進行認知實習、企業文化體驗、頂崗實習提供保障的校外實訓基地。
4.學生實習基地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學生實習基地應當具備實習條件和管理環境,并具備實習學生所需的勞動保護和衛生、食宿等條件。實習基地應當有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技能人員并配套相應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能有效地進行實踐鍛煉,順利完成教學實習計劃。
5.支持信息化教學方面的基本要求
專業根據課程特點及專業需求合理規劃專業核心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課程信息化帶動課程教學現代化,重視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一體化設計,加強立體化教材和數字教學資源建設。
(三)教學資源
1.教材選用基本要求
教材應符合《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等文件的規定和要求,探索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資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進入課堂。
2.圖書文獻配備基本要求
圖書文獻配備能滿足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師生查詢、借閱。專業類圖書文獻主要包括:有關財會專業理論、技術、方法、思維以及實務操作類圖書等。
3.數字教學資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設、配備與本專業有關的音視頻素材、教學課件、數字化教學案例庫、虛擬仿真軟件、數字教材等專業教學資源庫,要求種類豐富、形式多樣、使用便捷、動態更新,能滿足教學要求。
(四)教學方法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以工作任務為依據設計教學項目,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實施項目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將教學內容融入項目實施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每個項目的實施都有一個明確的任務、一個完整的過程,能夠取得一個標志性成果。
2.課堂講授法
課堂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以教師的語言作為主要媒介系統,連貫地向學生講授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或基本流程,幫助學生理解并準確掌握相關知識技能,特別是各個知識技能點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邏輯關系。
3.任務驅動法
以職業能力養成為核心,通過設計不同場景的項目任務來組織教學,從獲取信息到制訂步驟,再到決策和付諸行動,直至檢查、反思與評估,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教師只扮演一個“咨詢者”“協調者”和“觀察員”的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向學生提供資源、給予建議和操作指導,可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有助于學生職業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的提升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4.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采用虛擬企業、虛擬職能部門、虛擬業務流程等現代技術手段,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動漫等方式展示,提高學習的現場感、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了解和掌握將來所從事工作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直至熟悉可能遇到的各種方法,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決策,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5.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包括講解案例法和討論案例法兩種。講解案例法,是將案例教學融入傳統的講授教學法之中的一種方法。教學中使用的案例,通常是針對課程知識體系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設計的,也稱“知識點案例”。討論案例法,是以學生課堂討論為主,案例是學生討論的主題,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剖析,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并予以充分討論。
6.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通過設計啟發、誘導型問題,引導學生養成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的習慣,將問題解決貫穿于教學的每一環節,啟迪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五)學習評價
本專業針對不同教學與實踐內容,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和模式。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實踐操作能力、學習態度和基本職業素質等方面,突出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考核評價。課程考核采用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本技能課程以過程化考核、標準化的機考與現場操作考核為主進行評價考核;課證融合課程主要以證替代考試進行評價考核;項目式課程體現項目驅動、實踐導向特征,體現理論與實踐或操作的結合,按項目實踐活動任務完成情況評定(總結答辯與實操以合理比例評價考核);校外頂崗實習采用校內專業教師評價、校外兼職教師評價、實習單位鑒定三項評價相結合,對專業技能、工作態度、工作紀律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
(六)質量管理
建立健全校、院兩級,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保障體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運用系統方法,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統籌考慮影響教學質量的各主要因素,結合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年報等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工作,統籌管理學校各部門、各環節的教學質量管理活動,形成任務、職責、權限明確,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質量管理有機整體。
九、畢業要求
(一)畢業學分要求
“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學分≥134;“職業拓展課程”學分≥18;總學分≥152。專業必修課程學分必須全部獲得。未受過處分或者處分已撤銷。
(二)計算機能力要求
獲得全國計算機一級證書或其他同等級計算機證書。
(三)外語能力要求
《高職英語(一)》《高職英語(二)》成績合格。
(四)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獲得下列職業資格證書之一:
職業資格證書 |
發證部門 |
會計能力成熟度認證 |
商業會計學會CMAC認證中心 |
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
財政部 |
金稅財務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
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試點單位 |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可免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1)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或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三等以上獎項;
(2)獲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或世界技能大賽省選拔賽一等獎;
(3)獲得專利。
(五)體質健康測試要求
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須達標。因病或殘疾不能參加全部或部分項目測試,可向學校提交免予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申請,學校審批后方可免予執行。
十、附錄
(一)制訂說明
人才培養方案遵循“按崗位設置能力,按能力設置課程”的理念。根據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篩選學科中與培養職業能力直接有關并且使用效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理論教學內容體系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基本理論以“必須和夠用”為度,重點突出企業需要的人員所必備的實踐項目教學,強化職業崗位技能訓練,將每個崗位的應知應會知識點和能力要素落實到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塊中,突出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二)其他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行業專家與大數據與會計教研室教師共同開發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