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挖掘梳理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深化學校“雙區協同、三全育人”模式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建設思路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總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在增長見識上下功夫,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總體目標。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育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改革精品示范項目,打造培養一批具備較強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優秀教師和教學團隊,總結凝練一批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功經驗,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在提高到課率基礎上提高抬頭率、點贊率,強化專業課程思政效應,推動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轉化。
(三)建設思路。抓住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與新機制,強化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理念,遵循教育規律把握師生心理特點與發展訴求,以專業示范課程和綜合素養培育課程為改革重點,堅持重點推進與鼓勵創新相結合,加強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培訓,建立健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保障支撐機制,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促進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二、實施步驟
(一)組建機構,形成思政工作合力。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是我校“雙區協同、三全育人”模式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項改革工作在“雙區協同、三全育人”工作小組統一部署下,由學區工作組負責人牽頭統籌各成員成立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組。工作組將深入學區開展調查研究,圍繞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架構開展專項研究,針對新時期教育教學模式改革需求,制訂完善工作方案,精心部署認真組織有序開展。
1.成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席海濤 魏萍
副組長:辛春暉 沈蘇林 張瑜 王友明 孫萍
2.成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組
組長:辛春暉 孫萍
副組長:教務處、學生處主要負責人
組員:各二級教學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分管教學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士官學院主要負責人、科技處處長、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
(二)試點推進,提升課堂育人實效。
根據“課程思政”改革建設思路要求,廣泛動員全校教師,立足“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和日常教學經驗積累,創新課程設計、探索教學組織方式,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教學模式。
1.優先支持建設一批專業課改革精品示范項目。強化正確政治方向,突出價值引領,立足學校專業特色,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德育內涵與元素,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以一套新課程標準、一套新課件新教案、一套改革典型案例,探索形成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規范,穩步推進學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
2.加強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推動德育與體育、藝術教育融合,推進高等數學、計算機、大學英語等課程分級教學,做好個性化指導,培養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加強綜合素養課程思政改革,促進大學生通過學習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情感、理性和行為的協同發展。
3.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課建設。深入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扎實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標準化建設,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規范化建設與管理,深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堅持“四個導向”(目標導向、學生導向、問題導向、參與導向),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
(三)培訓師資,提升思政教學水平。
1.加強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培訓。將“課程思政”改革理念融入新教師上崗培訓和教師職中培訓體系,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使“立德樹人”理念深入全校教師。
2.打造優秀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組織專業課程教師定期參加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訓與交流活動,切實轉變教師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輕價值引領的觀念。錄制課改試點課程視頻,組織思政理論課教師、專業課程教師與相關專家共同聽課,就課程內容、形式、效果等加強探討研究,實現試點課程育人全過程指導。
(四)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1.修訂課程培養目標。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向教學團隊、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教學展示等環節全面注入思政教育元素,促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到教學實踐。
2.加強激勵評價保障。注重結合督導聽課及學生評教,將教師思想政治表現、教學質量、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作為教師評教、職務(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的重要指標內容,進一步形成全員育人有效機制。
三、建立健全保障支持機制
(一)組織領導機制。按照學校“雙區協同、三全育人”工作實施意見,由“雙區協同、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充分發揮各教學單位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主體作用,黨政齊抓共管,扎實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開展。
(二)協同創新機制。由學區工作組統籌,宣傳部、人事處、學生處、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各司其責,協同合作,服務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整體機制。定期組織開展調研和發起專項研討,研究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切實保障經費和資源投入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三)考核評價機制。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評聘、評優評先的重要標志,教學單位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效也應納入學院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學校專項工作小組每年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建設情況進行檢查及驗收評審,驗收不合格者削減或取消經費。各學院課程思政改革情況納入部門教學考核與黨建和思政考核。
(四)典型宣傳機制。
由學校宣傳部牽頭,各教學單位及職能部門應充分挖掘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獲得的先進經驗、典型做法,以榜樣故事賦予改革參與者創新進取的源動力。針對教學改革成果,應充分發揮校內外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宣傳平臺作用,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氛圍,激發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切實將學校“雙區協同、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