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稱:國門守護者-海關的任務和權力
負責教師:張曉燕
一、案例背景
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面向外貿業務、國際物流等職業群,從事外貿單證制作、跟單處理、國際貨運、跨境電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報關實務》課程是該專業的專業核心課,主要介紹貨物進出口報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要求學生能辦理各類海關監管貨物的報關業務。本節內容位于第二章“報關與海關”,理論性較強,主要介紹海關的歷史沿革、機構設置及海關的性質、任務和權力。目的是讓學生在從事報關業務之前了解海關作為國家設置的監管機構,有哪些任務和權力,作為企業人員如何在海關監管下依法辦理報關業務,提高報關素養。本節內容重點是海關的性質任務和權力,難點是國家賦予海關的權力范圍理解。
二、思政教學融入點
教學內容 |
思政融入點 |
教學方法 |
海關產生的歷史 |
讓學生了解我國外貿和海關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
結合我國的外貿發展史介紹海關的歷史沿革,指出海關的設立與我國參與國際貿易以及對外交流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通過二維碼掃描閱讀我國外貿和海關發展史,增加關境與國境區別的知識鏈接 |
海關的機構 設置,關徽、關銜的含義 |
提升對報關行業的認同感,提高職業素養 |
列出海關的機構設置圖,播放2018年4月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并入海關的視頻,展示海關的發展歷史,解釋關徽、關銜的含義,培養學生的行業意識 |
海關的任務:監管、檢驗檢疫、查緝走私、征稅、海 關統計 |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要遵紀守法,維護企業和國家經濟利益,維護國家尊嚴,做誠實守信的外貿從業者 |
播放云南昆明海關破獲劣質大米走私視頻,展開提問討論;通過疫情期間我國海關加強口罩出口監管案例,啟發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海關主要任務。體現中國作為負責人的的大國,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對出口的貨物嚴格把好質量關,按照國內外資質和質量標準實施檢驗,維護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海關作為國門的守護者,嚴格把控進口環節,對流入的產品加以監管,維護國內消費者的權益,守護國民的健康與安全。 |
海關的權力:行政許可權、稅費征收權、經出境監管權、強制權、處罰權、走私犯罪偵查權 |
恪守守法、誠信、嚴謹,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依法報關;具有工匠精神,精通海關法律、法規,提高職業素養,勝任報關 工作 |
通過某企業通關實例,分析在不同報關業務場景中海關在行使哪些權力。讓學生認識到作為報關企業和報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海關相關法律法規,在進出口環節依法如實申報,依法納稅,不得出現違法違規行為。 |
三、教學成效與反思
(一)教學成效
1、通過思政案例,將核心價值觀、世界觀和學習觀落到實處和細微處,通過海關的海關的發展史和口罩出口事件中海關的職責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呼吁為國家的外貿事業發展而努力學習專業;通過視頻、案例、圖文材料,豐富了課程內容,使學生不會覺得理論課程過于枯燥而產生審美疲勞,加深了學生對課程宏觀層面的認識,梳理了課程的邏輯體系;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習效果。學生不僅了解了海關發展史,掌握了海關的任務和權力知識點,更感受到我國政府打擊走私,保護國家人民群眾健康,守護百姓的決心和力度,明確今后作為從業人員,更要嚴格遵守我國對外貿易法律法規,誠信報關,依法納稅,遵守報關業務流程,提高業務素養和操作技能,認識到要為自己將來勝任外貿工作而努力學習專業知識。
2、課程思政的實施,提升了教師的政治素質,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認識到當前思政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專業教師、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體與主陣地,要將立德樹人深植于課堂,努力挖掘課程的德育元素,結合相關社會熱點,找準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將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報關實務》這門課程政治性、理論性、操作性強,老師意識到要加強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講話精神,結合當前國際貿易新形勢,更新外貿業務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時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融入教學工作、學習生活中,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做好因材施教、教書育人的工作。
(二)教學反思
1、提升專業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專業教師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教學經驗,但思政教學理念的積累不夠,專業知識講授與思政內容引入過渡之間顯得生硬晦澀。教師需要通過不同渠道及形式,積極參加課程思政培訓與交流,開闊視野,轉變思想,發揮自身創造性,積極爭取教改項目來支撐課程思政教育,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水平,使報關知識技能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通過率先垂范、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構建德育合理評價體系
在專業課程融思政的教學過程中,需進一步嘗試在具體的教學案例中促使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探究在教學環節中道德素養和行為規范教育的融入方式;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優化問題引領、自主參與、多維互動、科學評價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建立更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確定課程考核標準中的“德育”評價指標,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德育進行評價,適當的采取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互為補充,盡量采取量化考核,做到對學生評價的全面、客觀、公正,切實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