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廳 省財政廳
關于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 實訓平臺建設工作的通知
蘇教高﹝2016﹞10 號
各高等職業院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 年)》和 《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 件精神,實施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卓越計劃,加快發展與技術進 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 代職業教育,現就“十三五”建設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 訓平臺工作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為適應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江蘇經 濟轉型升級,推動江蘇高等職業教育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提升 貢獻度,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高等職 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建設項目,支持高職院校與技術先 進、管理規范、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實訓基地, 有效整合高職院校、行業企業資源,保持實訓平臺設備設施與企 業技術同步更新,以深化產教融合為著力點,以產教深度融合平 臺建設為依托,將校企協同育人貫穿于教育教學改革全過程,切 2 實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全面提高技術技能人 才培養質量,提升高職教育服務能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服務導向。面向江蘇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 產業發展需求,服務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于產業鏈優化提 升,服務于企業技術升級。 堅持扶優扶特。優先支持產教融合緊密、具有較好基礎條件、 人才培養改革力度大、支撐企業發展好的高職院校,建設國內一 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實訓平臺。鼓勵對既有的實訓基地進行 升級建設。 堅持多方共建。發揮政府的統籌、管理、監督作用,發揮行 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功能,利用企業的技術、裝備、人才、信 息優勢,形成政行企校多方共建格局。 堅持開放共享。實訓平臺原則上按照專業群或產業鏈進行建 設,擴大實訓平臺的服務面和受益面;鼓勵實訓平臺向社會開放 共享,成為面向區域或行業的教育培訓中心、技能鑒定中心、技 術研發中心和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三)建設目標
“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 100 個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 實訓平臺。
1.打造一批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支撐專業(群)建設,裝 備先進,全國領先、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實訓平臺。
2.培養大批適應企業創新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產生一批創新創業典型。
3.建立健全實訓平臺的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和校企協同育人機 制,實現政行企校的教育資源、實訓要素有力整合和有效匯聚。
4. 積累一批優秀教學成果和優質實訓資源,培養造就一批 “教練型”教學名師,顯著提升技術積累和社會服務能力。
二、重點任務
(一)創新實訓平臺建設運行機制。構建合作、合資、參股 等實訓平臺建設模式,成立實訓平臺管委會、理事會或董事會, 形成利益相關方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建立依托實訓平臺的校企協 同育人機制,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建立實訓平臺協同創新 機制,形成創新創業要素積聚效應,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搭建新平臺。建立多方持續投入機制,企業投入不低于省財政投 入的 30%。改革用人機制,建立校企人員互聘互兼制度。
(二)校企同步更新實訓平臺設施設備。與行業企業主流技 術同步,配備真實設備,校企聯合開發實訓新設備,實訓設備持 續更新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建設 O2O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數字化實訓資源,滿足學生和企業員工自 主學習。實訓工位滿足專業(群)教學需要,總體利用率高。
(三)構建職業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體系。對接最新職業標 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突出職業素 質特別是工匠精神培養,構建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實 訓教學及考核標準,不斷更新實訓項目與內容。高度重視實訓平 臺的軟環境建設,注重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機融合, 發揮企業文化育人功能。
(四)加強并優化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校企共建實訓指 導教師隊伍,配備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指導能力強的專職實訓 指導教師,專職實訓指導教師的雙師素質比達 100%;合作企業按 照不低于 30%的比例配備技術骨干和特殊技能人才作為兼職實訓 指導教師,企業兼職教師指導實踐教學比例不少于 30%。
(五)提升實訓平臺實踐育人和服務能力。校企聯合開展技 術技能人才培養、員工培訓及技能鑒定等工作,社會培訓年均不 低于 500 人次。校企共建應用技術研發團隊和技能大師工作室, 建立重點產業技術技能積累創新聯合體,“四技”服務到帳經費 年均不低于 100 萬元。服務創新創業教育,建立分層次、分類型 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扶持體系,成功孵化一定數量的學生 創新創業項目。
三、項目實施
(一)建設數量 按照“一次遴選、分批建設”的原則,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分別建設 30 個、35 個、35 個,到 2020 年,建成 100 個江蘇省 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 實訓平臺實行限額申報,省級以上示范性高職院校(含立項 建設的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每校不超過 3 個,其他高職院校不 超過 2 個。
(二)申報條件
1.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支柱新興產業。
2.專業(群)具有較好的建設條件與基礎。近 3 年企業投入 的設備設施等價值,工科、農醫類不低于 100 萬元,其他類不低 5 于 50 萬元,并且有持續更新的機制;所支撐的專業(群)校企合 作緊密,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等。
3. 校企聯合申報,突出企業作用。合作協議須明確:企業投 入不低于總投入的 30%,明確投入方式和時間;企業提供行業主流 技術和設備,同步更新實訓平臺技術和設備;校企聯合組建實訓 平臺管理團隊,企業派專人常駐等內容。原則上,申報共建的合 作企業不超過 3 個。
4.方案設計科學,預期成效顯著。實訓平臺建設周期為 3 年。 原則上,實訓平臺建在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平臺建設機構、經費 等保障措施有力。
(三)項目經費
入選立項建設項目省財政資助標準為:服務一產和二產類項 目資助 350 萬元/個,服務三產類項目資助 250 萬元/個。省屬公 辦高職院校由省財政全額資助,其他公辦高職院校省財政按照全 額的 1/2 資助,民辦高職院校實行以獎代補政策(經驗收達到建 設目標的獎勵 50 萬元)。非省屬高職院校的舉辦方對項目建設經 費的支持情況將作為項目評審的參考。 項目學校要通過共建方式多渠道籌措建設經費,積極爭取地 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的投入。
四、項目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高職院校應建立由院(校)長牽頭,分管院(校)長具體 負責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加強對項目申報及建設工作的組織領 6 導,同時應組建由高職院校、合作企業、政府及行業相關部門組 成的領導協調小組共同推進項目建設工作。
(二)實施過程監控 建設江蘇省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平臺管理信息系統,加強 對項目建設過程的管理。各項目建設單位定期報送企業投入、實 訓設備更新、實訓平臺使用等方面的信息,為分析、評估實訓平 臺建設、運轉狀況,提高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導向性和實效性提 供依據。
(三)強化績效考核 制定實訓平臺績效考核方案。項目建設期滿后,由省教育廳、 省財政廳聯合對項目進行驗收,考核實訓平臺建設績效。對通過 驗收的項目確認公布,并對建設成效顯著、運行機制完善、績效 特別突出的項目給予適當獎勵。對建設措施不力、成效較差的項 目,取消立項,已下達的專項資金由省財政從以后年度相關撥款中扣減。
省教育廳 省財政廳
2016 年 6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