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經開區社會事業局,有關承訓單位:
為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技師、高級技師技能攻關、技能創新水平,根據《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無錫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錫政辦發〔2019〕74號)精神,今年我市將集中組織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對象
已取得相關職業(工種)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本市一線崗位在職職工;國家和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全國和省技術能手;江蘇技能狀元、無錫技能狀元;具備同等職業資格和技能水平的境外引進高技能人才。
二、培訓班次和職業(工種)
今年我市技師、高級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計劃開設4個班次,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機器視覺AI技術操作員、汽車維修工技師班各1個,汽車維修工高級技師班1個。為保證培訓質量,原則上每個班次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最少20人,最多不超過35人)。
經申報推薦和遴選,現確定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2020年度市級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研修培訓承訓單位。
三、組織報名
培訓報名采取市(縣)、區組織推薦,以及用人單位和職工直接向承訓單位報名的方式進行,承訓單位的報名網址、聯系人及聯系方式采取適當方式及時向社會公布。各市(縣)區、承訓單位請按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關于做好2020年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報名學員推薦、參訓資格審核工作,并報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承訓單位接到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開班通知后即可組織開班,參訓人員由承訓單位負責通知到選派單位。為提高培訓質量,請選派單位認真填寫《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課題調研表》(附件1)。
四、培訓形式
培訓以集中培訓與崗位研修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實施。
集中培訓,主要是采取專題講座、項目研討、企業考察等形式,邀請知名專家和優秀實習指導教師講解前沿理論,傳授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組織課題攻關研討,考察省內著名企業,進行現場技術觀摩交流等。
崗位研修,主要是參訓學員根據本職業(工種)確定的研修課題,立足崗位,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開展實踐性課題研究,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形成課題研修報告。
五、培訓實施
培訓分三段式組織實施共計28天,其中,集中培訓的總時間不少于8天,崗位研修20天。(各個班次的培訓方案詳見附件2)。
第一階段:集中培訓(4天左右)
以專題授課等方式傳授相關專業前沿理論,講授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組織課題研討,布置研修課題,明確研修目的、內容和方法,熟悉課題實訓、考核場地和設備。
第二階段:崗位研修(20天)
開展課題攻關,參訓人員立足崗位實際,根據本職業(工種)所定課題在各自工作崗位自主研修,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課題進行實踐性研究。培訓機構安排指導老師,建立網絡交流群,輔導參訓人員自學。
第三階段:集中培訓(4天左右)
組織赴企業進行技術觀摩交流;參訓人員提出疑難問題,分小組進行課題實操和研討,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形成課題研修報告。由指導老師對培訓學員課題研修情況進行檢查和輔導;組織對參訓人員進行課題評審和考核。培訓學員完成規定的課程,經考核合格后,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和培訓機構聯合頒發《高級技師(技師)研修班結業證書》。
各培訓班的組織實施工作須在9月底前全部完成。
六、配套政策
凡通過考核的參訓人員:
(一)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和培訓機構聯合頒發《高級技師(技師)研修班結業證書》。
(二)列入市高技能人才專家庫,作為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江蘇技能大獎、省、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首席技師、“太湖人才計劃”先進制造技能領軍人才等項目的重要評選條件之一。
(三)優先推薦資助參加省高級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
(四)對技術先進、工藝優良、切實能夠解決生產問題的優秀課題報告納入市高技能人才優秀項目庫加以推廣,并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名義通報表揚。
七、任務分工
培訓工作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組織,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服務中心負責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各市(縣)、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共同參與實施并協助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抓好開訓動員、跟蹤督查指導、協調解決問題,承訓機構按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要求和培訓方案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培訓任務圓滿完成。
八、培訓機構及師資安排
培訓主要依托技工院校、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等單位組織實施。主講教師為教授級專家,實習指導教師為具備高級技師資格的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國家級技術能手或技師學院資深教師。
九、培訓費
根據錫政辦發〔2019〕74號文件規定,高技能人才崗位研修培訓按照技師6000元/人、高級技師8000元/人的培訓費標準給予培訓補貼,從市級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列支。培訓結束后,由承訓單位憑培訓補貼申請表、培訓項目實施情況績效報告、參訓人員結業證書復印件到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申領,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審核后撥付。
十、有關要求
(一)認真組織培訓。各市(縣)區要高度重視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充分調動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認真組織指導高級技師(技師)積極參加培訓。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照“放管服”的有關要求,強化培訓事中事后監管,對培訓工作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切實提高培訓質量服務水平。
(二)嚴格培訓紀律。批準開班后,承訓單位在接到通知后,應及時向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呈報培訓時間安排表并盡快組織開訓,如有特殊情況確需推遲的,應提前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批準。參訓人員一旦確定必須按規定參加培訓,凡無故缺席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進行通報并將其納入失信名冊。開訓時,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派人前往進行指導。
(三)提高培訓成效。培訓工作結束后,承訓單位要認真總結經驗做法、存在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總結報告(含參訓人員的課題研修論文)應在培訓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聯系人: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 王煒
聯系電話:81822589
無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0年7月3日
附件1
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課題調研表
填報單位:(蓋章) 填報時間:
本單位各職業(工種)高級技師、技師數量統計 職業(工種) 高級技師 技師培訓需求數 職業(工種) 高級技師 技師培訓需求數 職業(工種) 高級技師 技師培訓需求數 |
本單位生產面臨的主要技術和工藝難題 | |
本單位高技能人才崗位能力存在的短板,希望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 |
本單位希望參加的專題研討項目有哪些? | |
其他需求 | |
附件2
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方案1
組訓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工種):汽車維修工(技師、高級技師班) |
研修課題 | 汽車維修技術發展趨勢 | 總學時 | 208 |
課程時間 | 第一階段:(32學時) 第二階段:(144學時) 第三階段:(32學時) |
教學目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 教學目的: 通過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拓寬技師、高級技師的視野,使得他們能夠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前沿技術,緊跟未來技術發展的腳步,認識新材料,學會新工藝,掌握新方法,熟悉新標準、新規范,不斷提升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從而產生技能攻關、技能創新的動力和源泉,不斷提高技術服務和技能創新質量,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主要內容: 純電動汽車上下電流程與規范、保時捷機電金級技師考核流程與規范。 電動汽車技術發展路徑: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網聯化 新材料在車身上的應用、鋁車身及其修復技術、基于虛擬現實的機械故障診斷技術,巧用新工具、新方法提升汽車故障診斷效率,通過案例分析提高車身鈑金修復的質量和效率。 教學要求: 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緊密對接行業企業崗位要求、職業標準和生產過程,與企業和學員共同制定課程內容。參訓學員根據研修課程安排,結合自己生產崗位,自主選擇研修課題,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修,完成研修報告。也可選擇生產實際問題作為研修課題,在專家以及輔導老師的指導下,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同時完成研修報告。 |
教學重點 | 1.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在整車故障診斷以及車身維修中的應用與實踐; 2.電動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 3.汽車行業后市場新標準、新規范、新流程; 4.如何找準技能攻關、技能創新的路徑和方法。 |
課程適用設備及型號 | 序號 | 設備 | 設備型號 |
1 | 汽車智能網聯技術實訓平臺、Apolo智能小車實訓平臺 | 中國技能大賽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項目設備 |
2 | 純電動、混合動力整車在線檢測系統6套 | 豐田、榮威、吉利、比亞迪、雷諾 |
3 | 燃油車整車12輛 | 瑪莎拉蒂、保時捷、奧迪、大眾、雷諾等 |
4 | 燃油車整車在線檢測系統3套 | 大眾邁騰、速騰 |
5 | 車身測量、校正、焊接等鈑金設備多套 | CAR-O-LINE、BZL、GM |
師資力量 | 崗位研修輔導責任教師:袁紅軍 主要授課教師:崔勝民、徐念峰、倪佶松、施衛、馬祥原、莊益來、徐國平、袁紅軍、程巖、丁偉、高明 實習指導教師:姜曉燕、何宇漾 |
授課方法 | 專家講座、技能實訓、專題討論、實地考察 |
日程安排 | 第一階段 集中培訓 | 通過講座、面授、實操、參訪等等形式熟悉新材料,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學會新標準、新規范。 第一天:上午 純電動汽車上下電流程與規范 下午 保時捷機電金級技師考核流程與規范 第二天:上午 電動汽車技術發展路徑分析 下午 新能源以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及發展趨勢 第三天:上午 鋁車身及其修復技術 下午 基于虛擬現實的機械故障診斷技術 第四天:上午 巧用新工具、新方法提升汽車故障診斷效率 下午 通過案例分析提高車身鈑金修復的質量和效率 |
第二階段 自主研修 | 結合第一階段學習內容,回到工作崗位,開展自主研修。通過線下導師和學員雙向交流,同時通過線上信息交流平臺開展集體討論,圍繞研修課題,查閱在線資源,結合生產實際,解決研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改進工藝和流程、改進或創造新工具、新設備,完善標準或規范,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初步完成研修報告。 周次參培學員輔導教師第一周1.課題資料搜集、整理2.相關專業知識學習3.課題問題及學習問題反饋1.資料搜集路徑、方法輔導2.學習內容推薦3.問題答疑、輔導第二周1.課題攻關2.相關專業知識學習3.課題問題及學習問題反饋1.課題攻關輔導2.學習內容推薦3.問題答疑、輔導第三周1.課題攻關總結2.課題成果報告撰寫1.課題成果框架輔導2.課題成果審核 |
第三階段 集中培訓 | 完善并形成研修報告。集中培訓階段,學員進行總結交流,分享研修過程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專家指導、導師點評,學員互評,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第一天:上午 課題研修中間,問題研討與成果交流 下午 課題研修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研討與交流 第二天:上午 專家現場演示、技術交流與探討 下午 典型汽車故障診斷及操作技能訓練和案例分享 第三天:上午 企業參觀: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 下午 疑難問題交流與探討 第四天:上午 課題研修成果報告與評審 下午 課題研修總結、表彰 |
| 技師研修重點 | 1)學習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 2)電動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 3)汽車行業后市場新標準、新規范、新流程 |
| 高級技師研修重點 | 1)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在整車故障診斷以及車身維修中的應用與實踐; 2)如何找準技能攻關、技能創新的路徑和方法。 |
| | | | | | |
注:1.第一階段可參考研修內容:1)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故障案例分析;2)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路徑研究;3)新材料在車身上的應用研究;4)鋁車身及其修復技術分析;5)基于虛擬現實的機械故障診斷技術;6)探索提高車身鈑金修復的質量和效率
2.第二階段參考學習內容:1)燃油汽車典型故障的診斷與維修;2)汽車新技術、維修新工具、診斷新方法;3)新能源汽車典型故障的診斷與維修;4)售后生產過程中,提高效率、保證質量的常見方法;5)基于國家新政策、法規下,汽車維修工藝與方法的改進。
3. 課題研修方式:以自愿原則組建研修課題組,每組一個課題
4.輔導方式:建立QQ群,可通過學校教學資源平臺授課,每周集中安排2天網絡輔導,學員可利用QQ群或電話進行隨時溝通。
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方案2
組訓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工種):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技師班) |
研修課題 | 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編程 | 總學時 | 224 |
課程時間 | 第一階段(集中培訓):32學時 第二階段(崗位研修):160學時 第三階段(集中培訓):32學時 |
教學目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內涵及發展前景,解讀中國制造2025綱要的內容和要求,掌握工廠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的基本方法,深度了解工業機器人技術在工業4.0中的重要作用及該領域最前沿的信息及新技術、新方法。 2.了解工業機器人機械結構和運動控制認知、核心部件及技術、掌握工業機器人基礎操作、參數設置、在線示教編程、簡單軌跡規劃、系統設計及搭建的實際操作訓練項目。 3.主要服務于具有較高學習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學員,提高其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能水平。為企業生產實際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二、主要內容: 1.解讀中國制造2025綱要的內容和要求,掌握工廠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的基本方法,深度了解工業機器人技術在工業4.0中的重要作用及該領域最前沿的信息及新技術、新方法。 2.工業機器人安全規范與基礎知識; 3.工業機器人手動操作,工業機器人的激活和檢驗工具坐標系、用戶坐標系、用戶坐標及其設置方法,基本指令和特殊指令的使用,程序的管理和系統參數的設定。 4.工業機器人相關工藝訓練,工業機器人系統聯機調試。 5.掌握工業機器人維護與保養。 三、教學要求 1.技能提升內容與崗位生產實際高度吻合,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2.參訓學員結合本職業(工種)確定的研修課題,立足崗位實際,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課題進行實踐性研究,提出疑難問題并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形成課題研修報告。 |
教學重點 | 1.操作示教器編程 2.設置機器人坐標系 3.工業機器人相關工藝操作方法 4.工業機器人系統聯機調試 5.工業機器人及外圍設備的維護與保養方法 |
課程適用設備及型號 | 序號 | 設備 | 設備型號 |
1 | 工業機器人基礎教學工作站 | CHL-JC-01-A,2套 |
2 | 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平臺 | 1套 |
3 | 智能制造線體工作站 | 1條 |
4 | 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工作站 | 4套 |
5 | 艾度機器人 | 2套 |
師資力量 | 1.崗位研修輔導責任教師:智能工程學院副院長喻永康 2.主要授課教師:焦振宇、鄧小龍、孔德文、項亞南、過志強、周利鋒 3.實習指導教師:陸敏智、祖層、馮渙婷 |
授課方法 | 專家講授、技能實訓、專題討論、實地考察、崗位研修 |
日程安排 | 第一階段 集中培訓 | 第一天 上午 (一)開班儀式 (二)專家講座: 《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內涵》 下午 智能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參觀 第二天 技術學習: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操作 第三天 實踐操作:工業機器人結構認知與操作 第四天 上午 技術講解:工業機器人應用系統故障診斷與處理 下午 項目研討:研討并確定研究課題 |
第二階段 自主研修 | 第一周:根據崗位工作實際,確定自主研修課題,制定研修計劃研究。 第二周:崗位研修,明確學校企業雙指導教師,指導撰寫崗位研修報告。 第三周:崗位研修,主要是參訓學員立足崗位實際,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課題進行實踐性研究,提出疑難問題并與指導教師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形成課題研修報告。 |
第三階段 集中培訓 | 第一天:集中匯報課題研究情況 第二天:上午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研討、下午研討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第三天:上午修改并完善課題研究報告、下午修改并完善課題研究報告 第四天:上午課題匯報評審、下午交流與總結 |
| | | | | | |
注:1.第一階段參考性問題:1)操作規范;2)工業機器人示教編程操作;3)工業機器人編程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及預防措施、軌跡控制方法;4)工業機器人搬運工藝。
2.第二階段參考學習內容:1)工業機器人操作規范;2)工業機器人路徑規劃常見問題與控制措施;3)工業機器人編程操作技術;4)工業機器人維護和保養;5)工業機器人結構和工作原理等。
3.課題研修方式:以自愿原則組建研修課題組,每組一個課題
4.輔導方式: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建立藍墨云班課,每周集中安排2天網絡輔導,學員可利用QQ群或微信群和藍墨云班課進行隨時溝通。
高級技師(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方案3
組訓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工種):機器視覺AI技術操作員(技師班) |
研修課題 | 機器視覺AI技術與應用 | 總學時 | 224 |
課程時間 | 第一階段(集中培訓):7月17日 至7月20日 32學時 第二階段(崗位研修):7月10日 至7月30日 160學時 第三階段(集中培訓):8月21日 至8月24 日 32學時 |
教學目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機器視覺AI的前世今生未來; 2、 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解決專業行業的各種復雜任務 3、 了解機器視覺領域常用的分析方法、主流的機器學習方法和工具軟件庫; 4、 掌握機器學習Scikit-learn的典型應用; 5、 掌握OpenMV計算機視覺工程的應用; 6、 掌握深度學習TensorFlow的典型應用; 7、 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積累實際項目經驗、具備在實際項目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主要內容: 1、人工智能應用專題講解。從人工智能政策及社會環境、人工智能技術環境、教育發展環境及物理環境四個角度對人工智能教育環境基礎進行了詳細介紹。介紹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應用的結合點,通過從人工智能的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及認知智能三個層次介紹了當今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在培訓中,還現場演示了相關人工智能產品及技術。 2、人工智能工程應用案例體驗及操作討論。其形式為:理論講授、小組活動。本節課以小組活動方式,帶領學員組建隊伍。通過互動講授、提供參考資料、軟件的操作演示體驗,給學員們進行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知識補充。通過頭腦風暴和深度探究兩個進階式任務式課程設計實戰,讓學員依據參考資料,及教研交流討論通過社會化學習的方式進行項目實戰。在實戰過程中,由導師進行一對一針對性指導,并針對學員分享進行點評。 3、人工智能技術算法應用和產業實踐。形式為:理論講授、小組活動。在介紹人工智能概念算法和產業實踐的基礎上,詳細介紹當前人工智能在工程領域中應用的具體技術和案例,如基于計算機視覺的智能識別、視覺動作捕捉與視頻分析、情感計算、基于圖像識別的拍照搜題、語音識別、音頻識別、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作文自動批閱、自適應學習、智能交通識別系統、無人機編隊同傳定位等,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人工智能與學科深度融合的討論。 三、教學要求: 1、技能提升內容與崗位生產實際高度吻合,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2、參訓學員結合本職業(工種)確定的研修課題,立足崗位實際,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課題進行實踐性研究,提出疑難問題并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形成課題研修報告。 |
教學重點 | 機器視覺AI工程應用內嵌到各種終端設備,實現感知能力和人機交互能力。 1、機器視覺AI工程應用硬件開發程序語言設計:Python語言開發設計; 2、機器視覺AI工程應用開發基本技術:以ARM、Arduino、樹莓派等為開發平臺,圍繞計算機視覺OpenMV、深度學習TensorFlow技術,聚焦圖像處理、智能識別、無人機應用等; 3、機器視覺AI工程應用硬件產品應用系統開發:借助機器視覺AI技術與應用開發平臺,進行可穿戴設備開發。 |
課程適用設備及型號 | 序號 | 設備 | 設備型號 |
1 | AI智能硬件系統 | ARM CortexA53,Arduino 50套 |
2 | HP工作站 | 50套 |
3 | 臺式電腦 | 174臺 |
4 | 智能交通識別系統 | 3套 |
5 | 大疆無人機 Mavic域系列 | 4臺 |
6 | 愛普生短焦投影系統 | 3套 |
7 | 大屏幕智能電視86寸 | 2臺 |
師資力量 | 校外培訓專家: 1、邵瑛 Google中國人工智能專家組委員、上海產學合作教育協會校企合作教育專家 2、朱愛民 Google中國人工智能專家組委員、培訓專家 3、吳小俊 江南大學人工智能專家、博導、科研院院長,從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完成包括國防973子課題、IEEE智慧城市國際合作項目。 4、高權 技能專家、無錫市先進制造領軍人才 5、高陽 2018年江蘇省技術能手、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 6、唐杰 技能專家、江蘇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無錫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江蘇工匠、無錫市先進制造領軍人才 校內培訓負責人:陸淵章 主要授課教師:戴紅霞、王恩亮、董天天、陳香、沙晶晶、孫玲、邵瑛、朱愛民、高權、高陽、唐杰。 班級管理:陳香 |
授課方法 | 專家講授、技能實訓、專題討論、實地考察 |
日程安排 | 第一階段 集中培訓 | 第一階段培訓為4天。本次培訓以人工智能工程實際應用項目為載體,通過講師講解和學員操作結合方式進行。培訓對象為技師。 機器視覺AI工程硬件應用案例(4天) 培訓對象課程主題課程內容技師第一天上午機器視覺AI工程概述等機器視覺AI工程概述、基于機器視覺的工業機器人定位技術技師第一天下午機器學習及實驗1. 數字識別原理及KNN 、2.分類算法及感知機、3.邏輯回歸算法及支持向量機(SVM)4.聚類及K-Means5.機器學習實驗技師第二天上午機器視覺工程應用1. OPENCV、2. 代表性CNN模型3. 計算機視覺應用與實際案例(車牌識別、人臉性別表情識別、物體檢測) 技師第二天下午機器視覺產業場景應用、 自動行進機器人工業視覺、環境監測視覺 ROS 、 VSLAM技師第三天上午語音識別入門深度學習入門語音識別概述、語音與音頻信號采集及處理、語音喚醒和語音識別實際案例、自然語言處理概述 深度學習簡介、深度學習實驗技巧與前瞻技術、強化學習入門技師第三天下午深度學習實驗企業參觀創建模型、模型結果測試企業參觀技師第四天上午無人機駕駛實踐操作大疆無人機Mavic系列駕駛實踐操作技師第四天下午機器視覺AI工程開發環境搭建第一階段培訓小結機器視覺AI工程開發環境搭建第一階段培訓小結 |
第二階段 自主研修 | 培訓內容結合崗位實際確定自主研修主題,修訂研修方案,明確雙方指導教師,針對集中訓練期間人工智能具體工程項目,學員獨立完成該工程的開發工作,教師線上答疑,隨時解決學員的問題。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學員線上交流主題報告。初步完成研修報告,通過走訪完善研修報告和培訓總結。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周:研究課題的理論分析,制定研究計劃,明確研究的思路及方法,開展實踐性研究。 第二周:實踐性研究、課題問題及學習問題反饋。 第三周:課題研究總結,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
第三階段 集中培訓 | 第三階段共4天。主要以綜合項目實踐操作機器視覺AI工程軟件應用案例(3天)、成果展示,培訓經驗分享、撰寫研修報告、心得分享、培訓總結為主(1天)。 |
| | | | | | |
無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辦公室 2020年7月3日印發